刚才陈履生教授提出的“文盲好除,美盲难除”是摆在中国社会非常现实的问题。现在中国很多政府部门、高校和研究机构管理者和学者,他们在特定领域的知识和业务非常强,在相关的专业领域他们是权威,但是说到“美”,他们缺乏基本的审美能力,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中国当前的教育只追求分数,追求结果,尤其是高考制度的影响,导致很多对艺术感兴趣的、有天分的学生最终放弃梦想,在日常接触中,清华大学很多院系的老师都曾表达过当年对艺术的向往,但在学校、家长的重压之下,最终不得不放弃了对艺术的追求。
美育的“育”字非常形象,美是需要育出来的,这是一个长期的工作,就像一棵小树苗,它的成长要有适宜的环境,要有阳光、空气、水分,还要精心呵护,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成才。美需要环境来浸润,需要专业的学习以及各种展览、讲座、媒体等共同作用和影响。当前,中国无论是学校的教育环境还是社会环境,对美的理解存在很大的偏差,一方面,中小学重德智体,轻美术,另一方面,社会上家长又极为注重孩子的艺术教育,导致各类培训机构如火如荼地发展。在清华,经常有其他院系的老师向我咨询,能不能给找个老师教孩子学画画,结果一问孩子还在幼儿园。大家知道,毕加索用了四年时间就可以画的像拉斐尔一样,但他却用毕生的时间在追求象孩子一样画画。孩子是最天真的,对世界充满想象,这个时候对孩子进行程式化的美术训练,看似短期内成效显著,殊不知却将孩子的想象力和个性给扼杀了,这需要引起教育部门的重视,要引导全社会正确地看待艺术。此外,有一年清华在青岛一中招生,我在巡考过程中听到监考老师说这些孩子是因为学习不好才去学画,这是整个社会对艺术类学生的偏见,虽然中国已经发展艺术教育很多年了,但以分数论英雄的大的社会环境并没有发生根本改变。中小学的一个班就象一个花园,里面有各种花,而且花期盛开的时间也不同,科学家和艺术家都是国家需要的人才,我们不应也不能以同一个标准来对待所有的学生。
当前艺术类人才的培养,多是社会艺术教育机构进行培训,专业美术院校进行选拔。微信中曾流传过这样的视频,在教室空中挂着多台电视,屏幕中老师画一笔,学生跟着画一笔,这种不求甚解,填鸭式、机械的教学不是艺术类人才应该有的培养模式,是急功近利的教育催生出的怪胎。专业美术院校招收和培养的是具有独立思想和个性表达的艺术家,而这种“工厂化”的僵化模式教育出来的学生,即使进入美术院校,后期培养会非常吃力,也难有更好的发展。这些都是当下中国艺术教育领域存在的问题,值得我们教育主管部门、专业艺术院校、教育机构以及教育工作者要去深入思考。
回顾自己走过的路,我最感恩的是当年把我引进艺术殿堂的启蒙老师,北京一中的美术老师——金玉峰先生。当年进入一中时,我对艺术一窍不通,家里也没有人从事这方面工作,是金老师把我招进美术组,并一直给予鼓励和支持。在中学的六年,我最深切的感受就是痛并快乐。痛是因为在班上属于异类,考试成绩永远是带电的高压线;而快乐来源于绘画,每天下午放学后只要一走入美术教室,我就会忘却所有的烦恼,全情投入。当年金玉峰老师在美术靠边站的教育背景下,为我们这样一群学生开辟出特区,呵护我们的成长,美育的“育”字,就在于此,一个普通的中学美术老师用艺术照亮和影响了我的人生。
美国有一个教育机构曾对毕业五年、十年、十五年的毕业生做过相关调研:什么对他最有影响?毕业五年的多选择专业技能,而毕业十五年的却多会选择艺术,由此可见艺术的影响是深远的。清华大学每个新生入学时都会收到校长送的一本书,去年邱勇校长送的是《艺术的故事》,让理工科的新生分外惊喜。这些年清华大学越来越认识到艺术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近年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开设了很多艺术探究课程,深受清华其他院系非艺术生的喜爱,很多同学还选修了美术学院的工业设计、信息艺术设计的二学位,成为艺术与科学融合的新一代设计师,在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中,他们能够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产生更深远的影响。此外,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开馆以来,高质量的展览不断,不仅吸引了清华学生,还吸引了全社会的广大艺术爱好者,现在正在举办的“西方绘画500年”日均吸引观众达万人,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今天我们齐聚一堂,共同探讨新时代的美育工作,在座的都来自专业艺术院校,培养优秀的艺术家、设计师和艺术理论家是我们的本职工作,但美育工作并不能也不应只局限在专业的艺术院校,我们要共同努力,让更多的孩子和家长能够接触艺术、感受艺术,用高雅的艺术艺术去美化生活,陶冶情操,营造良好的美育环境,满足当下中国社会对美好生活的迫切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