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报告题目是《艺术育美、美美与共——充分发挥艺术的美育功能》,主要汇报两个方面,一是对“重塑艺术的美育功能”的四点认识,二是川美的实践探索。
对于“重塑艺术的美育功能”,我的认识主要有四点:第一,艺术是真善美的结合体,具有天然美育功能。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央美院老教授的回信中强调,加强美育工作很有必要。高等艺术院校肩负着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神圣职责。高等艺术教育坚守艺术之道,扎根中国大地,植根人民生活,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始终发挥着重要作用。第二,今天的论题“重塑艺术的美育功能”,对高等艺术院校到底意味着什么?艺术的美育功能作用对象是“人”,脱离美育功能的艺术就不是我们今天谈论的对象,也不是我们需要的艺术。具有美育功能的艺术应该是有生命、有温度、有思想穿透力的艺术。通过这些艺术,能够唤起人对美的奇妙感受,激发人的美好想象或向往,提升人的审美能力。立德树人、“二为方向”“双百方针”始终是艺术教育、艺术创作的根本方向。第三,为什么要重塑艺术的美育功能?面对新时代,无论是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时代号角,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以及中国发展的历史新方位,都对高等艺术教育提出了新要求。无论是对国家、社会还是个人,艺术的美育功能都已成为时代艺术的优先关注对象。所谓“重塑”就是要着眼这一系列新境遇,以“重塑”之名,凸显艺术的时代价值和使命担当。第四,重塑艺术的美育功能的重点是什么?我认为,重在改革创新高等艺术教育,重在充分发挥艺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精神食粮和沟通世界的文化桥梁作用。教师的教学、创作,引领启迪着学生传承、创造创新,学生不断成为艺术传播者,使中国艺术的血液持续奔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唯有在传承中不断改革创新,始终瞄准国家和人民的需要,高等艺术教育的生命力才会始终生机盎然。面对不可阻挡的国际化潮流,面对中国不断走进世界舞台中央的国际格局,文化作为最基础、更深入、更持久的“软实力”,需要艺术这一更能走进人心的载体,沟通中国与世界,实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家发展战略,艺术温润人心、沟通世界,高等艺术教育的使命无比光荣。以“一带一路”建设为例,人文艺术交流这张“牌”一定是一好“牌”,正因为如此,重庆市教委已正式启动高校国际化人才人文特色项目建设,首期投入2亿元,首选5所学校,川美有幸入选。着眼新时代,重塑艺术的美育功能不会偏离这个新坐标。
“川美”积极发挥艺术的美育功能,有四个方面的实践探索。
一是营建艺术人文校园,发挥环境育人功能。凡去过川美的朋友都有个印象,川美校园的营建充满了原生态的田园气息和湖光山色,在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中,走进川美可以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校园公共空间的艺术营造植根川渝乡土和民间艺术。极具现代感的罗中立美术馆充分体现了老院长罗中立的校园营建思想。正如他说,打造学校就像打造酒窖,窖好才会有好酒。无论是求学于此的学子还是游客,都潜移默化地受到艺术的影响和教育。每年三月油菜花开,六月毕业生作品展出的季节,每天有超过2万人来到校园,川美校园已成为市民和游客艺术学习及审美教育的开放课堂。据统计,罗中立美术馆每年办展35个左右,2017年接待61万人参观,2018年12月初已突破109万接待量。
二是充分发挥艺术教育“寓教于乐”的优势,推动“思政+艺术”实践创新。艺术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和重要内容,艺术教育既充满活力,又独具特色。爱因斯坦说:“人的知识是有限的,艺术提升人的想象力是无限的。”通过有形的构建,实现无声的润物,变强制“灌输式”为“潜移默化式”,通过“思政+艺术”教育模式创新,给学生以信仰、激情,激励学生求善、尚美,让思想政治教育深入大学生之心。近年来,四川美术学院的思政课教学不断探索“思政+艺术”教学模式,图解马克思主义理论、自编《红色艺术经典作品赏析》作为辅助教材、邀请艺术家上思政课、让学生以艺术创作的形式完成课堂作业,开展课程思政、主题创作,等等。这一系列举措引起了新华社等中央主要媒体关注。新华社、人民网、光明网等多家主流媒体进行了深入和广泛的报道。
三是扎根生活,体验劳动之美,艺绘劳动之美。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从2011年起,川美每年举办“向劳动致敬 农耕文化体验”活动,动员全体师生组队参加挖红薯、采莲藕比赛。火热的活动现场吸引了很多师生市民创作摄影,用画笔、用镜头记录下这些珍贵的场面。吸引了新华社、光明日报、人民网、中国新闻网、重庆卫视、今日头条等众多媒体到校全方位采访报道。另外,今年川美还进行了现场义卖,场面也非常火爆,收入的2万元已捐给了贫困地区的孩子。川美已经建立起“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农耕文化培养体系,以劳动来引导同学发现美。
四是服务国家战略,内外兼修,推动艺术通融民心。一是积极参与国家文化走出去战略,12月4日在重庆市教委公布的五个高校国际化人文特色建设项目中,川美的中外人文交流项目上榜。川美将围绕“一带一路”,以展览为基础,规划建立“一带一路”艺术家朋友圈,促进国家之间的民心相通。建设具有国际影响的艺术人文交流平台,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系列品牌性国际展演项目,建设区域性国际艺术案例数据库,提升艺术人文交流国际合作水平,助推重庆内陆开放高地建设,带动学校功能发挥。二是艺术介入乡村振兴、精准扶贫。“腹地智慧”设计论坛持续4年介入国家扶贫开发、乡村振兴(今天正在进行第4届论坛)。学校先后领衔成立重庆美丽乡村建设联盟、艺术与乡村研究院,组织师生深入深度贫困乡村写生、参与乡村风貌改造、美丽乡村建设规划设计等等,让艺术的血液流淌在乡间田野,走进基层百姓的生活,助力困难群众脱贫致富,燃起群众的美好生活希望,建设美好家乡的激情。三是艺术助力大学生创新创业,成绩斐然,为川美学子铺就艺术成才之路。在校生创业率达10%以上,大四创业学生学校大学生微企园“HUCHUJING服装工作室”,2018年实现营业收入3000多万元。
川美凭借艺术的翅膀,架起美美与共的桥梁,为大学生铺就艺术成才之路,为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赋能,为中国与世界的融通助力,让艺术的美育功能得到了充分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