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1日下午,根据省教工委、教育厅关于陕西高校庆祝建党90周年组织大学生集中观看秦腔现代戏《西京故事》的活动安排,我院师生在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包专场集体观看该剧。院党委书记朱恪孝,副书记王晓,各机关处室及各系负责人,各系辅导员及350多名学生一起观看了精彩演出。演出结束后,朱恪孝书记作了讲话。 朱书记在讲话中,首先对陕西省戏曲研究院以及《西京故事》全体演职人员的精彩创作与辛苦演出表示衷心的感谢。他指出,《西京故事》是一部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的鲜活教材。该剧使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作为教育工作者身上所肩负的责任与使命。在当前,我国高等教育面临新的形势和任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借助戏剧这种高雅的艺术形式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有助于提高大学生思想教育和素质教育工作的针对性与实效性。最后,朱书记希望同学们今后能够向故事中罗天福的女儿学习,在学业上,刻苦用功,兼收并蓄,德艺双修,争做优秀艺术人才;在生活上,自强不息,乐于吃苦,敢于拼搏,争做勤劳质朴的中华儿女典范。希望同学们将来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过硬的专业本领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和国家的培育之情。希望我院教职员工向剧中老罗同志学习,坚守信念,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培养出更多有益于国家、无愧于社会、感恩于家庭的优秀专业艺术人才。 《西京故事》讲述了一位乡村干部、前民办教师罗天福率领一家四口来到西京城,打饼度日,供养考入西京城名牌大学的一双儿女完成学业的感人故事。剧中对伟大父爱母爱的演绎,让人肃然起敬!对人性善良的温暖呵护,让人感到震撼!老罗家的故事既让大家看到了父辈们盼望子女成才的迫切愿望和为此而付出的辛勤劳作,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华民族自强自立、艰苦奋斗的传统美德。罗天福一家作为典型的中国农民代表,期望凭借一身好手艺以及自己勤劳朴实,顽强不息的精神在城市安身立命。但是,现实生活却一再冲击着他们的美好憧憬,甚至支撑他们在城市继续生活的信念也一度遭到摧毁。然而,令所有观看者感动的是在窘境中他们仍然秉承勤劳朴实、自强拼搏、坚忍不拔的民族精神,坦然面对生活压力,心怀梦想、脚踏实地,最终凭借不懈的努力,收获圆满的结局。罗天福的执著、甲秀的自强、甲成的叛逆,就是我们身边活生生的示例,引人反思,也令所有观看演出的师生深受教育。 演出结束后,我院及其他高校的24名学生与《光明日报》、《中国文化报》、《华商报》总编及记者进行了座谈,同学们竞相发言,从各个角度畅谈了《西京故事》给他们带来的震撼。座谈会由陕西省教育工作委员会宣教处处长李博飞主持。 学生观后感: 服装系08级 杨洋: 禁锢于时代的囚牢里,我猛然看见一束光。而后,泪流满面,嘴角上扬! 不知怎么的,就和大家一起坐在了《西京故事》的演出现场里了。坦白说,看之前,抱着完成学校指派任务的心理,看完以后,真想狠狠抽自己一巴掌!真的庆幸自己来过,看过。 至于这部剧讲了什么,我在这先不说,只想把我的所得和你们分享,然后等你们大家也来告诉我,你们同样泪流满面了! 我是在三秦大地的黄土里长大的丫头,对秦腔的所有印象就是乡里的村头小戏台上吼得震耳欲聋的高腔大调,饭都不让人吃安生!20几个年头了,竟然没唱过一句。然而,《西京故事》的每句唱词我都细细地听了,念了。以前,肯定是不会主动去看秦腔的,但从此之后,我一定会在新的剧目上演的时候,走进我们的戏曲研究院,再被深深的打动一次,再一次。表演艺术家们在传统的剧种上做的这种和时代相融合的变革,带给我们的不仅是一台好看的剧目,更是对时代、对社会现实的反映与思考。对这样的表演,我欲赞美的言辞太多,下笔却成空白,言语是苍白的,形容不了活生生的情感呀!我想,以后在秦腔剧团里和你们相遇时我还是只能内心慷慨激昂,但却词穷语尽! 剧中提到老唐槐、老紫薇树的时候,我就想起了我们村头的那棵老皂角树,眼前满是忙收时在那乘凉的叔伯姑婶们抹去的汗水和晒的通红的脸庞。是啊,和剧中的甲秀、甲成一样,我是农民的孩子,抬头看西京城的霓虹的时候,我也迷茫过;也会在看着父亲踩不实的右腿和白的过半的头发时想想自己选择大学生活到底是错还是对?我看《西京故事》的时候,剧中的父亲和女儿的坚持,让我想到了自己,多像啊!就像在说我和我父亲一样,所以,我的眼泪就稀里哗啦的奔涌而出了。但是,我收获的是一份肯定,一份要把我的大学生活过的充实而值当的坚定,一份我可以对世界大喊:我是农民的孩子,所以我拥有无穷的智慧与力量的骄傲! 因为我们每个人的生活环境和成长经历都是不同的,所以会对生活、对情感有不同的体会和表达,我希望看到这些文字的你,也能有机会看到《西京故事》,因为我想让你和我一样,拥有喧嚣后的宁静,拥有迷失后重拾的信心,拥有知爱还会表达的能力,拥有泪流满面后嘴角上扬的感受。 在此,我想以爱的名义,对《西京故事》的编剧、演职人员,对这部戏做过任何大大小小贡献的老师们表示我由衷的感谢,谢谢你们为秦腔文化倾注的这些心血,谢谢你们为我们年轻的一代上的这神圣的一课! 我有一个梦想:就算大地苍凉,我如朝阳,一如既往! 国画系 08级 李凌飞 在一个淅沥的雨天里,学校组织我们去看《西京故事》——现代秦腔剧,因不了解,大家难免觉得有些不情愿,一些同学已经小声抱怨着了,雨声继续淅沥在自己的淅沥里,车里的我们,以口角的余嗔仿佛阻止着雨声淋湿自己。排队,进剧院,一切都忙碌在自己的忙碌里。雨声已经被隔断外边但一场心灵的雨却悄悄落满我们心底。现代秦腔剧?这已经不再重要了,在舞台上和我们随剧情波动一起变换的灯光的映照里,每个人的眼角都挂着一朵朵晶莹的小花,那是我们心灵的雨水,那是我们共同融化在西京故事里的温暖有带着苦涩的泪滴。这么多年了,第一次感受到这种震撼,这不是美国大片能够带来的头晕目眩,不是传销广告营造的虚假泛滥,这是我们每一颗心灵在自己真实的故事里的震颤,是细雨中风信子带来故乡的消息,是暗夜里相思藤上刻满青春的絮语。 在随后的讨论会上,大家激动的陈述着自己的激动,每个人的心跳都在感动里起伏,每个人的发言都不同,但那种和《西京故事》一样的真挚感情正像窗外淅沥的雨一样淋湿着我们每个人的心灵。而我固执的认为这是一个没有完成的作品,真的,没有完成。我在想,好的作品不是在解答问题,而是在提出问题,在我们每个人心灵深处留下深深的印迹,打开长长的思索,古人说“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不绝的不是空气中电磁波的共振,是我们被深深打动的心弦悠悠的回响,是我们被淋湿的心灵久久的呼应! 《西京故事》,我们的心灵故事,我们灵魂深处绵绵不绝的淅沥雨声。当带着我们共同的青涩身影的甲成对自己背负着生活做人的双重责任的老父亲谈起“尊严”的时候,我们为自己不懂事的影子羞愧万分,尊严!难道只有那些被名牌被虚荣支起来的衣架子被不知所措的浮躁撑起的假面子才是我们要的尊严?难道那纯朴的乡亲的信任和支持,难道那对生命的执著信念和坚持,那不卑不亢的默默劳作就不是尊严?如果这样,那我们宁愿永远不要那虚伪浮躁的假尊严!我们还小,其实我们早该长大,因为父母在默默里已经渐渐老去,像村口的树,是身边的人。我们多虚荣一天,父母就多衰老一日! “体面的生活”,当我们对父母说出这样的话时,我们应该为自己的无知而羞愧万分,“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父母无私的赐予了我们身体和颜面,我们从未想着回报,却去责怪父母没有给我们“体面的生活”,我们简直不该领受父母那无私的赐予啊!想起在老平原上日渐衰老的双亲,泪水只有淹没愧疚的伤心的鼻梁。不由得就想起海子的几句诗: 妈妈又坐在家乡的矮凳子上想我 那一只矮凳子仿佛是我积雪的屋顶 妈妈的凳子 明天早上 霞光万道 我要看到你 妈妈,妈妈 你面朝谷仓 脚踏黄昏 我知道你日见衰老。 日渐衰老的岂止是父母的容颜,更多的是他们对我们即使轻狂荒唐依然毫无怨言的期望;他们毫无怨言,坚持,等待,在晨昏的守望里鬓发皆白!我们,站在这个更多的是美好和未来的城市,接受着永远是希望和进步的知识,正该收起青涩,浮躁和偏执,用坚持和努力进取,回报斑鬓双亲,为这个伟大时代奉献我们青年开拓的勇气和进取的毅力! ——为了我们共同的《西京故事》,为了我们心灵深处那淅沥的雨的洗礼! 党委宣传部 学工部 团委 2011.5.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