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辛凯 2009年,迎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大庆,也迎来与共和国同龄的西安美术学院,西安音乐学院60周年校庆。两院前身是1949年由贺龙将军创办的西北军大艺校、艺院及后继的西北艺术学院美术系、音乐系。沿革发展,一脉相承,富有革命优良传统。我作为学校开创时期的老校友,在校学习、工作亲身经历多年,回顾当年岁月记忆犹新,喜看今日学校盛况空前,深感振奋。后三十年事业辉煌,亲经者众多,人人皆知,前三十年起步创业,知者渐少,动脑尽心,提笔写下回顾。愿把记忆留给后人,把重望寄于开来。 (一)敬仰贺龙将军为我们开路兴艺 荣称“将军爱文重教”为典范的贺龙将军。1948年秋我国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发展之际,为了西北前线的需要,在临汾创建了贺龙为校长的西北军政大学,培养军政干部同时,在西北军大组建了艺训队珍惜文艺人才。积极倡导建立西北艺校。在10月组成由贺龙亲任理事长的西北艺校理会事。11月由亚马任校长的西北艺校一部在兴县(边区首府)创建开学,12月贺龙将军在西北军大(临汾)筹建西北艺校二部。由西北战斗剧社社长著名戏剧家朱丹任主任。业务骨干多选自西北战斗剧社,管理服务出自军大艺训队。1949年元月开学。又称西北军大艺校,建校宗旨是为解放大西北前线快速培训急需文艺人才,学员必须随时准备服从需要上前线服务。在贺龙将军的领导下发扬延安抗大传统的“团结、紧张、严肃、活泼”优良校风,艰苦奋斗,充满革命精神。设四专业五部:戏剧部、音乐部、美术部、文学部、普通部(注:戏剧部主任刘莲池、音乐部主任由春振、美术部主任吕琳、文学部主任石丁、普通部主任栗茂章),除美术部主任外,部主任多出目战斗剧社为著名歌剧《刘胡兰》的主创艺术家。招收学员600余名,按军校序列编为区队分班,都以军号为令,一切行动听指挥,军纪严明,为了保证教学需要,贺龙校长还亲自批专款派专人到刚解放的平津地区为艺校购置乐器和必要教俱资料。西北艺校充满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具有三大特点。 第一,进校教育德为先,重在端正人生观。把思想素质教育放在首位,以毛泽东思想为指针,改造旧思想,确立奉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革命人生观。认清形势国家需要和自己的责任,努力学习,加强锻炼,随时准备服从国事需要上前线,坚定不怕艰苦,不怕牺牲,勇作奉献的革命意志。 第二,业务教学重在做,实践锻炼见成果。坚持“教、学、做”三合一的教育方针,按各专业特点,结合形势宣传开展艺术实践,戏剧部的活报剧,音乐部的歌咏队,美术部的图画展、壁画,文学部的时事传单,遍及附近城乡街道,深入群众很有成效,在实践中教,在做中学,奠定了适应战时需要的专业能力基础。 第三,军风严纪志成钢,踊跃报名上前线。学员生活在严格的军风纪中,锻炼成长,每周班会实际上是军风纪检查自我教育.互相帮助,及时纠正缺点.严格的军风纪增强了遵纪严己的自觉性,锻炼了忠于革命事业的坚定意志,实际行动表现在踊跃报名上前线。革命形势发展神速,四月党中央向全军发出“全国大进军,解放全中国”的号令,我军胜利渡长江,解放南京、各条战线进军神速,胜利捷报频传,新解放区迅速扩大用人在急。艺校学员掀起报名上前线的高潮。从4月下旬到5月中旬,经组织批准。分批上前线的学员达400多名,是艺校学员的三分之二,为解放大西北培训文艺人才做出重大贡献。 5月20日西安解放,全校振奋欢庆,贺龙校长指示,西北军大和艺校要迁校西安,建立西北军大艺术学院。步行月余六月底到达西安南郊长安兴国寺校址。开始新的建校。 (二)西北军大艺术学院为新中国西北西南艺术教育播种奠基 1949年七月间,以贺龙将军为校长的西北军政大学,在长安县建校开学。分设:军政学院、艺术学院、财经学院,号称“万人军大”。军政学院是主体,在西安招收新学员6000余人,分六个大队每队都在千人以上。艺术学院被称为西北军大的“明珠”。深受军大校首长关爱。 军大艺术学院的领导班子,是原艺校的原班人马,艺校的成功经验,具备了领导军大艺术学院的能力。朱丹任院长。专业设各备仍是:戏剧部、音乐部、美术部、文学部;军大艺院的组织体系教育方针,与原要大艺校相同并有发展。军大艺院面临的校舍环境很艰难。很少的几处平房教室已被损坏,缺门少窗,透风漏雨,住宅多为半坡土窑洞也倒塌面非,满地杂草丛生,道路毁坏。艺院进驻靠全体员工自己动手劳动修房补路,开避教学场地。七月招生开学,师生还要参加建校劳动,没有教室、食堂,在树林下上课,在露天广场集会、吃饭,到农村、军队艺术实践为课堂。但是军纪严明,虽艰苦而情绪乐观。军大校部还从军政学院各大队选拔优秀文艺青年300多名充实到艺术学院各部专业,说明军大首长对艺术的高度重视,军大艺术学院为新中国文艺事业造就一代新人,取得三大成就。 第一,注重思想素质教育,风正纪严奠定青年人生路。当时正处在新旧社会、新旧思想、变革交接年代。解放战争的胜利,迎来新中国诞生。军大艺院的教育宗旨,为新中国西北艺术事业培养开国第一代艺术骨干为使命。确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人生观。思想观念上破旧立新、破私立公,是人生观的转变,是灵魂深处的革命。是事业的必须,当时对“改造旧思想,确立革命人生观”提的特别响亮,触动人心,革命人生观就是破旧立新,破私立公的人生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倾心精业报国、无私奉献的人生观。军大艺术学院的思想素质教育是四方合一:一是深入的思想善导引路,二是严格的军纪行为规范约束监督,三是在传统的“团结、紧张、严肃、活泼”优良校风影啊下,熏陶成长;四是班会民主生活。开展自觉批评与自我批评,互相帮助促进。形成“旧必改、新必建、私必破、公必立”优化素质,促进自觉确立革命人生观的良好氛围。造就一代忠于革命文艺事业的专业骨干。 第二,专业教学重实践,开国庆典展艺彩。继续坚持“教、学、做”三合一教学方针,以做为主,重在快出成果。宣传形势,歌颂新中国诞生,充分发挥各专业作用,目编、自演、作画、写文,深入到附近农村,宣传党的政策,很受群众欢迎。每次军大万人集会,离不了艺术学院布置会场,画领袖像、军乐队和戏剧节目演出。使会场庄严、美观、乐振、歌跃、生动活泼。 更为振奋人心的是1949年10月1目新中国开国盛典,军大艺术学院承担了西安各界盛大群众集会游行的仪仗队。使广大师生深感无比荣幸、自豪,一早进入主会场主席台前。艺术的威力,吸引全场关注,严整的军容,歌声不断。当毛主席在天安门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播音传来的时候,全场群情振奋,掌声雷动,鞭炮齐鸣,艺院的锣鼓,军乐更为响亮。上街游行开始,走在最前面是军大艺院仪仗队。戏剧部的锣鼓队鸣锣开道,音乐部军乐队声响振天,美术部抬着毛主席、朱总司令巨幅画像,屹立在队首中央,百余面彩旗迎风飘扬,随后紧跟着军大万人大军。从头看不到尾,欢呼的歌声口号声接连不断。仪仗队走到哪里,那里街两边的观众就欢心鼓掌迎送。艺术的威力振奋了人,给人留下永远难忘的记忆。 第三,为新中国西北西南艺术事业播种奠基功著意重。1949年11月,西北全境已获解放,西北军大已完成历史使命,解放大西南还有最后一战,贺龙将军奉命率军入川,军大艺院,大部留在西北转交西北军政委员会领导,时任院领导成员率160名师生于12月随军入川,成都解放后,于1950年创建西南艺术学院,专业设置组织体系,是西北军大艺院基础沿革发展。后分校建成四川美术学院、四川音乐学院、四川人民艺术剧院,留在西北的师生,于1950年元月建成西北艺术学院。 (三)艰苦创业高教起步的西北艺术学院 西北艺术学院于1950年元月开启为逐步实现正规化艺术高教新时期。隶属西北(区)文委领导。西北文委副主任、著名诗人柯仲平任院长,西北区文化部部长张季纯任副院长,西北文委时任秘书长亚马任常务副院长,西北文联秘书长著名文学家钟纪明任教育主任,规格之高,令人注目,在校主持工作的是亚马、钟纪明,专业设置以原军大艺院的戏、音、美、文四部,更名为四系建制。戏剧系主任鱼讯、音乐系主任陶剑心、美术系主任刘蒙天、文学系主任田家。随后来的还有美术系副主任油画家汪占非,都来自老解放区的著名艺术家。在原军大艺术学院战时军校的基础上,建正规化艺术高等学府,面临缺教师、少设备,无高教计划制度,要从白手起家重新制定创建。经过三年艰苦创业,到1952年学校各项设施齐备,初具规模,基本实现正规化高教新秩序,是全国建校最早的高等艺术学府之一。三年迈出三大步: 1950年大整顿,为建立高教体制完成五项奠基:一是面向全国抓紧聘请教师:二是全面制定高教计划,建立高教正规管理制度;三是调整充实原有管理机构;四是以原有学生为基础,又从社会上招收部分插班生补充,组成高教起点的首班生;五是制定基建规划、加快施工,为高教起步做好准备。 1951年,有计划地正规化教学全面起动,五项新秩序开始实施。第一,本科三年制开始面向社会正规招生;第二,按计划分年级开课.随教师增加专业主课增多,第三,根据西北多民族特点,创办少数民族艺术系,12个民族的百余名文艺青年入学;第四,为加强各系新生入学思想教育,创建了预科;重新完善管理机构。开展了大规模的基本建设。 1952年,正规化高教体制初步形成。设施初具规模。实现了从无到强四突破: 第一,突破缺教师课难开困境,专业师资实力形成逐步强大。教师是办学之本.到1952年各系增加专业教师超过原有五倍。保证了当时专业主课教学。有了诸多教授名师,并增加了诸多优秀青年教师。师资实力日日强大齐全,教师教学很认真、讲课有自编讲义、专业课有示范深入辅导,各系主任都是任课的表率,专业示范教学的带头人。如美术系主任刘蒙天在创作课教学中,主创的大型洋片连环画《临潼恶霸秦颂丞》在当时社会上反霸斗争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作为教学示范,带动学生出了不少好作品。 第二,突破无系统高教计划空白,实现了本科三年制正规化艺术高教新秩序。每年按计划招生,学年初有计划安排,期中有检查,年终有总结,各系建立教研组,每门主课有教学大纲,每次讲课有自编讲义。全校性共同课,在当时无教材无教师的情况下,有计划地组织了专题讲座。讲“社会发展史”,讲“新民主主义论”。讲“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讲座不是照本宣读,而是经过充分备课,讲其核心;求其深意.经常组织形势报告。并有计划地聘请专家来校讲学。 第三,突破战时学校不分年级,学生随时分配工作的格局,实现了三年制,期满毕业的正规学业制度。在学习中,得到分专施教的良好教育。如美术系分有绘画、工艺美术、雕塑三个专业,音乐系有作曲、声乐、器乐三个专业等。培养出不同专业的高级艺术人才。学习成果不断展现在社会艺术实践中。部分师生在钟纪明为团长率领下参加赴朝抗美援朝慰问演出,在当时影响很大。美术系绘画创作不断出成果。尖子人才不断涌现。教学成果显著。发表作品1900余幅。获文化部三等奖。 第四,突破教学无房无设备困难,实现了各项教学设施齐备,初具规模。到1952年,各系有了新建而宽敞的教室、专业用房,改善了师生住宅,建起了有大舞台可容纳千入座位的大礼堂,有了图书馆、陈列室、东西两大食堂餐厅,扩大了操场,建立了当时雄伟的校大门。一个高等艺术学府应有的设施都有了,不仅保证了教学需要,而且大大活跃了师生员工日常生活。每逢周末节日,大礼堂的演出、舞会、电影不断。戏剧系,音乐系.民族系等新节目,百看不厌。每到五一、国庆、元旦,大礼堂更是灯火辉煌,通宵热闹。各系各班节目相竞争艳。开阔的大操场,体育设施齐全。各班级体育课正常进行,组织校内外友谊球赛不断。特别是每年一次春季体育运动会更是热闹非凡,群秀比冀,友谊竞赛,给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1953年,首届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同时,根据中央文化部对全国艺术院校专业统一调整的指示。西北艺术学院发生了重大变革。戏剧系,文学系,民族艺术系分别离校建业。保留音乐系、美术系,作为重点专业教育加快发展。 1953年9月,在中央文化部直属领导下建成高等艺术专业学校。钟纪明任校长,刘蒙天任副校长兼教育主任,各项工作在原有基础上有序地进行。为实现高起点专业施教、培养高级艺术人才,1953年本科停止招生。三项新决策为音、美分专建校奠定基础。取得显著成效: 第一,集中精力提高本科生源专业基础,1953年成功创办了附属艺术中学(简称附中)分设音乐科、美术科,三年制的附中按正规高中开设了文化课,安排了专业课,经过三年学习达到既有高中文化程度又有坚实的专业基础,为本科高起点施教奠定生源基础。 第二,进一步壮大和提高教师实力水平。1953年从本校毕业生中择优留校,首先保证附中教学需要,除补充音、美专业教师外,从艺院文学系,选拔优秀生留校配备政治课,文艺理论课和附中文化课教师。从中央美术学院,中央音乐学院等艺术名校毕业生中选拔高才生来校任教,大大增强各专业师资骨干。有计划地选拔优秀青年教师分批派出在国内名校、高级专业单位从师著名专家学习深造、进修,造就一批高水平教师实力。艺术实践成绩显著,1955年10名教师荣获世界青年节、和平友谊联欢节纪念章。 第三,成功开办本科三年制调干班进行全面正规化教学试点,取得四项成功经验:①主体生源,具备一定专业基础,有益高起点施教。②为调干班配备了优秀教师任教,精心辅导,聘请著名画家石鲁为57级、赵望云为58级毕业班任教作导师。高师有益出高徒。③课程设备更加完善,不但开设有完善的专业课、基础课、创作课,而且新开设了政治课、(有中共党史、政治经济学、哲学)和文艺理论课,(艺术概伦、文艺评论、中外名著选读等)和系统的体育教学。实践证明培养高级艺术人才,不但要有精高的专业水平,还必须有爱国、爱党、倾心为民,奉献社会的坚强意志和渊博知识,有良好的文艺修养。从而认识社会提高知责尽责的自觉性。政治理论课,是人生观的教科书不可少。文艺理论课,是丰富博知的聚宝盆不可缺。④调干班风正纪严。说明思想素质教育和校风的重要性。加强学生思想素质教育,严格纪律.在学生中增强爱国、爱党、亲民、敬业意识。多发展党团员,起到自觉严已模范带头作用,一定能铸造成优良的校风班风。 1956年附中首届毕业生成为本科生源基础,有精强教师实力,有了调干班全面正规化教学经验,音、美开始分专建校。1957年音专迁入新址开创音乐学院。美专留原校址创建美术学院。人才辈出,桃李满天下。 (四)西安美院勇渡难关保发展 西安美专在著名美术教育家刘蒙天领导下,起初专业设置有:绘画系、工艺美术系、雕塑系和附属美术中学,本科面向全省高考招生,聘请名师来校任教讲课,师资实力空前强大。因当时政治运动多,正规教学不断受挫。从曲折中导正航向。勇渡难关保持发展。 1957年上半年开展大鸣大放,下半年停课进行反右运动,和“又红又专”教育。年末教学逐渐恢复。油画系,国画系正式成立开课。 1958年实施“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与劳动生产相结合”的教育方针,各系专业教学为社会服务,开展勤工俭学承办社会美术任务。学校开办了校办工厂.作为学生参加劳动的基地。新任校长刘笈山到校,在大跃进的思想指导下推进教育革命,注重面向工农开门办学,9月开学成立工厂美术工作系,农村美术工作系,开办一年制工、农美术训练班。成立师范系,培训中小学美术教师。从1958年夏到1959年夏历时一年,培养出工厂美术骨干和农村美术骨干百余名,返厂返社,都发挥了积极作用。在教学中,分别在咸阳陵昭村,霸桥白庙村作实习基地,画壁画,和群众一起作诗参加赛诗会,成为当时陕西省有名的两个诗画村。派教师在户县办首届农民美术班,为户县农民画起步发展奠基培养了首批骨干。附中师生深入长安县诸多农村,为大跃进画壁画,提出“壁画化长安”的豪迈壮语,做出显著成绩,各系师生为社会蓑术展览活动承办了大量绘画任务。但这不是高教重心,高等艺术学府的高教重心是正规化教学培养高级艺术人才为宗旨,教育革命离开高教重心,显然走了弯路。1959年夏,在中共陕西省委扩大会议指导下,校领导认真总结。立即整改彻底纠正,全面恢复正规化高教新秩序,一所具有油画、国画、版画、工艺、雕塑、美术理论、师范七系专业及一附中的新美术学院教学体制形成了。从1959年8月开始面向全国招生(太原、开封、武汉、成都、重庆、兰州等地)。学校首次进行专业职称评定,一批建国后培养出来的青年教师,由助教晋升为首批新讲师。 西安美术学院从1960年实行本科四年制教学,是当时全国八大美术院校之一。刘笈山任院长,刘蒙天任副院长兼教务长。1961年院党委组成甄别领导小组对57年反右错划右派,和59年党内反右倾整风中错批判的同志作了甄别平反,增强了团结。1962年刘笈山院长奉命离校,刘蒙天任院长,原省高教局副局长梅一芹到校作院领导成员主管教务。专业设置7系1附中,在全面实施正规化教学,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教育方针中,从1960年到文革十年,又经历了办农战天灾、进农村社教、文革动乱的考验。 1960年至1962年大办农业战天灾三年。因国家百年不遇的大旱灾已造成国库粮缺,中央号召动员全国大办农业种粮渡灾自救。1960年9月全校师生上山开荒种粮,直到种下麦子才下山。学校建农场,每当农时,师生就要驻农场播收不误农时。收获用于补充师生员工生活,因口粮不足,以瓜菜代充饥,营养不良许多人息上浮肿病。一面劳动救灾,一面坚持教学,1963年好转渡过灾年。 1964年至1966年春,参加农村社教,是一次整顿基层组织查贪反腐运动。又叫四清运动。学校奉命,1964年百余名干部、师生参加了延安农村社教。1965年百余名干部师生参加洛南农村社教。在这同时,数十名师生奉命作为社教任务参加省委宣传部领导下的筹办省阶级教育展览,都出色完成任务。 1966年夏进入文革时期,全校停课,师生纷纷外出串连,学校各级党政教组织瘫痪,停止招生,连年停课、师无教、生无学、批斗会不断。学校生存难测。后来就是音美合校……文革动乱给学校造成极大破坏,祸首是林江反党集团。]976年9月党中央英明决策果断粉碎“四人帮”,挽救了国家,挽救了党,挽救了学校生存发展的前途。拨乱反正,为受害者恢复名誉,焕发了学校新的生机,恢复了美术学院和音乐学院。保护了学校先辈艰辛建校创业的成果,奠定了学校新发展基础。 (五)前三十年先辈艰辛奠基,后三十年改革开放开拓辉煌路 回顾六十年的发展,1976年是个值得记忆,很不平凡划时代的一年。是前30年和后30年的分水岭。文革十年动乱国家各项事业受到严重破坏,人民吃尽苦头,学校陷入存亡难测险境,粉碎“四人帮”,除了祸首,迎来了国泰民安盛世,美术学院、音乐学院正规化高教得到彻底恢复、取得辉煌发展。在以邓小平为首的第二代中央领导下,经过拔乱返正,结束文革十年动乱,高举毛泽东思想旗帜,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开拓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百业兴盛,复兴中华的康庄大道。在以江泽民、胡锦涛为首的两代党中央正确领导下,开创中华盛世,举世瞩目,保证了学校后三十的辉煌发展。母校,是富有革命优良传统的高等艺术学府。一开始就路端风正,优良传统代代相继,在前辈艰辛创业不断取得成就的基础上再接再励,必将创造更大辉煌,为社会主义艺术事业作出更大成绩和贡献。母校优良传统给我留下深刻教意,我的体会是: 重优德素质教育,破私立公,除旧立新,人生观正,奠定人生路; 重专业教学实效,师教下功,生学艺精,艺为民需,立业绩登峰; 重校风行为严纪,爱国爱党,亲民敬业,团结奋进,公德成氛围。 好传统代代相传,高扬正气,继往开来,锐意创新,艺教更辉煌。 作者:老校友、陕西国画院离休干部段新凯(辛凯) 2009年7月10日 作者简介:段新凯(辛凯),男,1931年生,1947上参加革命工作,1949年2月入西北艺校二部(即军大艺校)美术部学习,同年7月在西北军大艺术学院教育处任干事,同年入党,1950年至1953年在西北艺术学院教务处任利室负责人,1954年至1957年学习任学生党支部书记班长,1957年至1970年在西安美术学院历任系助理。系党支部书记,院团委书记,主持院党委办公室工作多年。1971年离校。八十年代在陕西国画院任书记,副院长,1993年离休。 忆兴国园 1、长安樊川兴国园,四九建起军艺院, 贺龙将军亲创办,战事开国作奉献, 当年进校业起点,在校历时二十年, 情系母校忆当年,记忆犹新如眼前。 2、西北军大艺术院,戏音美文业齐全, 确立革命人生观,立志精艺德保先, 先辈教诲纪自严,开国兴艺责担肩, 众多学子挑重担,遍及西北和西南。 3、五零转建西艺院,高等学府艺登攀, 正规教育出众贤,中华艺坛展才干, 艺专美专和美院,革命传统代代传, 优德精艺肮路端,精英辈出是自然。 4、兴国校园环境美,学习生活都欢心, 古寺古柏多清泉,房舍建在林荫间, 座北同南阳坡畔,远望青山是“终南”, 视野开阔赏樊川,美丽田园如画卷。 5、潏水蜿蜒如龙盘,村舍棋布路畅宽, 桃园连片望无边,春来桃花香满川, 夏来金色麦浪翻,秋熟粮囤满农园, 冬季备耕农贸繁,年关多艺庆丰年。 6、自古诗人颂樊川,景色优美多艺源, 走出校门深民间,生活艺泉在眼前, 动脑感受善发现,丰富艺泉用不完。 虽别四十年久远,情怀作画留纪念。 段新凯(辛凯) 1931年生,山西平顺人。1947年参加解放区工作,五十年代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曾从师石鲁等名师,先后在西安美院、陕西省文化厅、陕西国画院从事美术专业管理和艺术实践、系中国美术家协会陕西分会会员,原任陕西国画院书记、副院长兼秘书长。离休后继续从事美术研究评介和国画艺术实践,兼擅诗词和剪纸。兼任中国书画研究院研究员,中国艺术国际交流中心一级美术师,中国藏典书画研究院特级美术师等。近年入选全国性画展、名作博览、大型画集的国画作品有:《轩辕黄帝陵》、《黄帝陵新貌》、《抗战圣地延安》、《延水颂》、《延安杨家岭》、《太行故乡》、《华山》等,并获一、二等奖和优秀作品奖,在香港、曼谷国际性名作博览金奖。曾发表评介文章《充满生机的美术群体》、《扎根古都长安勤奋艺术耕耘》、《当代长安画坛国画明珠灿烂》、《新中国西北艺术教育的历史渊源》等多篇,诗词《新中华颂》等多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