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美厚德,借古开今”。打开西安美术学院图书馆的网页,一行遒劲凝重、气韵不凡的手书校训跃入眼帘,题写者为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西安美术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杨晓阳教授。正如校训所示,基础雄厚的西安美院是以宏阔的传统历史人文与严谨的现代科学精神,双轨并行支撑的西北地区惟一的高等美术学府,其办学规模与学术成果在中国美术院校名列前茅。
西安美院地处华夏文明摇篮的黄河流域,黄河文化在这里发源,终南文脉在这里汇聚,这里曾有周秦汉唐远去的辉煌,这里也将迎来文化复兴的盛世晨光。丰厚的三秦文化氛围滋养了在这片沃土上耕耘的艺术学人,杨晓阳协助恩师刘文西教授,在中国画坛形成了以西安美院为主体,面貌独特的“黄土画派”,彰显皇天厚土的雄浑气派;在中国西部最高美术学府的平台上,聚集了近八千莘莘学子,西安美院成为世界同类院校中学生人数最多的美术学院;在西安美院的大舞台上,杨晓阳以超常的胆识与智慧游走在院长、导师、画家三个角色之间,其槃槃才情卓尔不群,其泱泱气度在三秦大地树起了全国一流美术学院的品牌;在中国画现代写意研究方面硕果累累,为实践“大写意”精神,他带领同道在各地举办《风生水起—大写意•小画展》系列巡展,引起美术界、理论界的青睐。 杨晓阳是中国美术教育界的骄傲,这不仅仅是因为他作为西安美术学院中国画教学的领军式人物,2007年获得了“全国教学名师”奖;2008年被中宣部授予国家“四个一批”人才称号;也不仅因为他在西安美术学院担任院长期间,创造了一个中国西部美术学院向国际化跨越式迈进的“传奇”;更重要的是,作为全国知名的专家型、学者型教师,杨晓阳针对教学中存在的理论与实践问题,通过开展大量本科教学研究,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教育思想。 ○ 理论建树 高屋建瓴 为了把西安美院办成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美术院校,杨晓阳以独特的思路,倡导“大美术、大美院、大写意”的办学理念,不仅直接促进了西安美院的改革,而且对当代中国美术教育产生巨大影响。近年来,西安美院以“三大理念”为支点的全面实践,在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美术学院教学体系方面成果卓著。 上世纪末,中国现代美术教育步履蹒跚轮回着西方美术教育的昨天,重复着别人走过的路,这种忽视东西方文化特质、将美术教育纳入一个框架、一成不变的办学方法,随着社会的发展已显出种种弊端,不完全适应新世纪中国文化崛起的现实,这给走向明天的中国美术教育提出了严峻的课题。1995年,时任副院长并主持西安美院工作的杨晓阳切身感受中国美术教育最迫切要解决的矛盾,并针对中国美术教育用一种模式的现状,明确质疑“中国的美术学院都是西化教育的问题”。他率先在全国提出,必须创建中国的美术教育模式,美术学院要创出自己的品牌,办出自己的特色。杨晓阳说:“地处西部的西安美院首先需要弘扬一种精神,冲破封闭,努力进取,敢做前人所不敢做,敢为前人所不敢为”。“需要探索一个品牌,这个品牌必须是中国的、西部的、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与西部大开发同行的”。
基于对当代中国美术教育模式的深刻反思,他建设性地提出 “大美术”、“大美院”、“大写意”理念,杨晓阳说:“我们由于地处十三代王朝古都,自觉到创办民族特色美术教育的重要性、迫切性,努力创造自己的特色,激发学生个性,培养创新人才。在教育中应该张扬和培养学生的个性,才能迈向国际”。作为当时中国最年轻的美术学院院长,他全方位地审视并循序渐进把握教学改革的进程,积累丰富实践成果,使其教育思想逐渐成熟,他集30年学习、执教、养成经历的思考,加以高度的理论概括。总结出把“大美术”作为中国特色美术教育的内容;“大美院”作为中国特色美术教育的形式;“大写意”作为中国特色美术教育的精神,以理论创新统领学院教学工作的全面。 美是人类的目的,它作为精神导引引领人的灵魂指向,美是人性的至善,它具有潜移默化影响人生和照亮人心的力量。“大美术”形而上指确立中国文化的主体性,保持中国美术在中国文化中的高地,强调中国造型、中国形式、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并兼容共存;形而下认同包括一切有形有色的事物,涵盖大到一个国家、城市、地区的面貌,小到居室环境等任何能够看到的物体等等,美术就是创造美的视觉形式之“术”。杨晓阳借助“大美术”来明确中国现代美术的文化精神,使学生从接受高等美术教育的那一天起,在“继承、研究、创作”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突出“普及”和“创新”的功能,使学生努力建立起带入社会的“大美术”学习观。 “大美院”的实施是“山雨欲来”的社会需求,也是新时期美术教育规模的典型特征,改变了以往学院小规模精英式培养的办学模式,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普及美术、服务社会的新路子。实现了本科美术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过渡,从象牙塔式的专家培育向大众审美需求的过渡。
“弘美厚德,借古开今”。打开西安美术学院图书馆的网页,一行遒劲凝重、气韵不凡的手书校训跃入眼帘,题写者为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西安美术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杨晓阳教授。正如校训所示,基础雄厚的西安美院是以宏阔的传统历史人文与严谨的现代科学精神,双轨并行支撑的西北地区惟一的高等美术学府,其办学规模与学术成果在中国美术院校名列前茅。
西安美院地处华夏文明摇篮的黄河流域,黄河文化在这里发源,终南文脉在这里汇聚,这里曾有周秦汉唐远去的辉煌,这里也将迎来文化复兴的盛世晨光。丰厚的三秦文化氛围滋养了在这片沃土上耕耘的艺术学人,杨晓阳协助恩师刘文西教授,在中国画坛形成了以西安美院为主体,面貌独特的“黄土画派”,彰显皇天厚土的雄浑气派;在中国西部最高美术学府的平台上,聚集了近八千莘莘学子,西安美院成为世界同类院校中学生人数最多的美术学院;在西安美院的大舞台上,杨晓阳以超常的胆识与智慧游走在院长、导师、画家三个角色之间,其槃槃才情卓尔不群,其泱泱气度在三秦大地树起了全国一流美术学院的品牌;在中国画现代写意研究方面硕果累累,为实践“大写意”精神,他带领同道在各地举办《风生水起—大写意•小画展》系列巡展,引起美术界、理论界的青睐。 杨晓阳是中国美术教育界的骄傲,这不仅仅是因为他作为西安美术学院中国画教学的领军式人物,2007年获得了“全国教学名师”奖;2008年被中宣部授予国家“四个一批”人才称号;也不仅因为他在西安美术学院担任院长期间,创造了一个中国西部美术学院向国际化跨越式迈进的“传奇”;更重要的是,作为全国知名的专家型、学者型教师,杨晓阳针对教学中存在的理论与实践问题,通过开展大量本科教学研究,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教育思想。 ○ 理论建树 高屋建瓴 为了把西安美院办成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美术院校,杨晓阳以独特的思路,倡导“大美术、大美院、大写意”的办学理念,不仅直接促进了西安美院的改革,而且对当代中国美术教育产生巨大影响。近年来,西安美院以“三大理念”为支点的全面实践,在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美术学院教学体系方面成果卓著。 上世纪末,中国现代美术教育步履蹒跚轮回着西方美术教育的昨天,重复着别人走过的路,这种忽视东西方文化特质、将美术教育纳入一个框架、一成不变的办学方法,随着社会的发展已显出种种弊端,不完全适应新世纪中国文化崛起的现实,这给走向明天的中国美术教育提出了严峻的课题。1995年,时任副院长并主持西安美院工作的杨晓阳切身感受中国美术教育最迫切要解决的矛盾,并针对中国美术教育用一种模式的现状,明确质疑“中国的美术学院都是西化教育的问题”。他率先在全国提出,必须创建中国的美术教育模式,美术学院要创出自己的品牌,办出自己的特色。杨晓阳说:“地处西部的西安美院首先需要弘扬一种精神,冲破封闭,努力进取,敢做前人所不敢做,敢为前人所不敢为”。“需要探索一个品牌,这个品牌必须是中国的、西部的、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与西部大开发同行的”。
基于对当代中国美术教育模式的深刻反思,他建设性地提出 “大美术”、“大美院”、“大写意”理念,杨晓阳说:“我们由于地处十三代王朝古都,自觉到创办民族特色美术教育的重要性、迫切性,努力创造自己的特色,激发学生个性,培养创新人才。在教育中应该张扬和培养学生的个性,才能迈向国际”。作为当时中国最年轻的美术学院院长,他全方位地审视并循序渐进把握教学改革的进程,积累丰富实践成果,使其教育思想逐渐成熟,他集30年学习、执教、养成经历的思考,加以高度的理论概括。总结出把“大美术”作为中国特色美术教育的内容;“大美院”作为中国特色美术教育的形式;“大写意”作为中国特色美术教育的精神,以理论创新统领学院教学工作的全面。 美是人类的目的,它作为精神导引引领人的灵魂指向,美是人性的至善,它具有潜移默化影响人生和照亮人心的力量。“大美术”形而上指确立中国文化的主体性,保持中国美术在中国文化中的高地,强调中国造型、中国形式、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并兼容共存;形而下认同包括一切有形有色的事物,涵盖大到一个国家、城市、地区的面貌,小到居室环境等任何能够看到的物体等等,美术就是创造美的视觉形式之“术”。杨晓阳借助“大美术”来明确中国现代美术的文化精神,使学生从接受高等美术教育的那一天起,在“继承、研究、创作”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突出“普及”和“创新”的功能,使学生努力建立起带入社会的“大美术”学习观。 “大美院”的实施是“山雨欲来”的社会需求,也是新时期美术教育规模的典型特征,改变了以往学院小规模精英式培养的办学模式,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普及美术、服务社会的新路子。实现了本科美术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过渡,从象牙塔式的专家培育向大众审美需求的过渡。
“大写意”是对中国美术教育体系的东方美学精神的经典概括,它把弘扬中国文化特色和艺术精神及本质确定为长期课题,发掘中国造型艺术的独特与精妙,区别于西方艺术以科学为基础,是弘扬中国艺术以整个社会学为基础的“道”层次的本质所在。美术的目的和最高追求是“表情达意”,“大写意”是一种精神,是一种观念,是一种纵横观照,不是一个画种和技法,但它的最高境界和精神实质应追求写意性,这个“大写意”是写实和抽象中间的一个概念,但又是高于一切的一种精神。打个比喻,就如“写实”和“抽象”是三角形下部的两个顶点,“写意”就是三角形上部的那个顶点,它立体地处在金字塔的顶端。实际上写意的概念应该比“写实”、“抽象”的内涵更广、更宽、更高、更深,更接近艺术的本质。 ○ 教学改革 先声夺人 当下的中国一流大学的标准是什么?这会牵涉各种硬指标……,其实最“硬”的指标是教师,它是学校办学的根本,一个大学拥有一批志向远大、心灵高贵、思维睿智、学识饱满、成就卓著的大师、学者,有一批励志勤勉的有识之士,它就是一流大学,否则,校舍楼房再大再气派,设备再先进,也难负盛名。“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在西安美院“森林校园”的景观里面,教、学、研整体和谐,热气腾腾,可在杨晓阳心中冷静地思考“大学之道”,“大学之道”应具备“三种精神”即“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它们相互作用缺一不可。首先培养学生的人文主义,人性、人格和社会责任感,其次学习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与时俱进。 好风凭借力,西安美院教学体制改革首先引进竞争机制,采取走出去,请进来,让国内外有成就、有影响的知名艺术家、学者引入学校,进入本科教学一线、海外十余所名牌大学教授定期来校上课,在良性互动中拓展了学生的视野。通过不断的社会参展,各专业的学子时有获奖捷报传来,校园内洋溢着鲜活的文化氛围。这是在用人机制强调一个“聘”的结果,聘出了业绩,聘出了活力,聘出了学生刻苦学习的热情,聘出了教师努力工作的干劲,聘出了西安美院的教学科研的新水平。 各专业实行名家挂牌工作室制和专业方向制等多种模式,以系统的风格流派双方选择组合工作室,明确提出稳定纯艺术专业,使其成为拳头专业,实行精英教育。同时大力发展实用美术如设计专业等,以按学分制,必修课和选修课结合,课内和课外结合,根据各学科自身的专业特点,以“宽口径”在普修和专修的比例上既照顾到“厚基础”的专业需要,又彰显出培养“创造性人才”的过程。培养学生有主有副、一专多能,提高综合素质。实施以“特色课程”作为选修课,是学生兼学别样、融会贯通的学习平台,也是发掘潜能、激发创新的重要教学手段,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西安美院还开办特教学院,成为八大美院中惟一为聋哑残疾青年实施以实用设计类为主的艺术教育,以慈善胸怀、仁爱之心授艺解惑,社会人士赞许道:“这是功德无量啊!” 新世纪中国艺术影响世界,这是历史的必然趋势,西安美院的教学思路也随之调整、充实、提高,为使“一切为了画画”的思维模式转变到“画画为了一切”的观念上来,在教学上把传统美院“继承创作”的功能延展,杨晓阳院长提出“五大功能”、“四大基础”。“五大功能”即美术学院应该具备的继承功能、研究功能、创作功能、创新功能、普及功能。“四大基础”即:绘画基础,四学(透视学、解剖学、色形学、构图学)、四写(素描、速写、摹写、默写)全面规范绘画基础的教学要求;书法基础,书法是认识中国造型艺术规律和理解中国艺术精神最好的渠道,全校普修书法;美术史基础,要求对中外美术史中汲取营养;陕西文物考古与民间美术基础,丰富的历史遗存和浩瀚鲜活的民间艺术,是我们转化为教育资源得天独厚的优势,设置陕西文物考古和民间艺术专业真正实现“人无我有”“人有我强”,这种厚重的传统营养是学生终生发展不可多得的基础。民族的自信关键是文化的自信,文化的自信必然促进教学的改革顺利进行。 在教学方法上,对以前基础和创作分离的现象进行改革,把创作引入低年级的教学。与中央美院长期合办《学院之光》创作项目,每年给学生提供展示平台。为活跃学生的思维,增强文化知识修养,“学院大讲堂”办的有声有色,由他开坛后,至今已有国内外一百多位知名人士来院讲授,涉猎的课题包含人文学科各个方面,使广大师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西安美院正凭借自身的优势,在新的起点迈向未来。 ○ 教书育人 春风化雨 每每与杨晓阳面对面,从言谈举止间感受到他身上所散发出强烈的责任意识和浓郁的忧患意识。他深知“国运之兴衰、民族之强弱,皆囿于人才,均系于教育”,可过去僵化的教育观念,陈旧的教育体制,在人才的培养上一味强调规矩与共性,忽视了个性创新精神的培养。在今天的西安美院,“三大”理念使压抑的个性可以张扬,沉闷的学术空气一拂而光,它改变了师生的精神面貌。 尤其在他长期任课的国画系,充盈着“亲其师而信其道”的氛围,目前全国美术学院仅有的两位“国家教学名师”—刘文西、杨晓阳都在该系任教。提倡教师创作和研究“一人一品”,首先明确每个教师学术研究方向,它是教学中充分展现教师知识魅力的条件,每个教师在宽松而严肃的氛围与学生一起教学相长。他还在国画系设立了“杨晓阳考研奖学金”,每年资助国画系有潜质的学生继续深造。
他带领以国画系为主的写意人物画研究团队,通过《风生水起——大写意•小画展》系列巡展,打造出学术研究品牌,其艺术主张和作品风貌,初具长安写意画派雏形,对“长安画派”和“黄土画派”的艺术观点进行张弛有度的变体、传承有序的升华,在个性与共性上宽泛互补地拓展、循规出矩地创新,厚积薄发已现突破之端倪,它对未来中国画的发展格局将产生积极影响。 国画系有一批全国实力派画家组成的教师梯队,他们风貌各异的艺术高度对学生很有吸引力,人物画如刘文西、杨晓阳、刘永杰、刘西洁、杨季等,花鸟画如姜怡翔、乔宜男等,山水画如陈国勇、王保安等,2007年国画系被陕西省教育厅评为优秀教学团队。国画系主任姜怡翔说:“杨院长特色化、个性化、科学化的教学方法,给国画系的教风、学风产生了主导性影响。尤其刘永杰工作室在传导“大写意”的艺术理念,获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果。从03—07届毕业生得奖统计,共获各类奖项139项,省市级美展参展作品500余幅。促进国画系教学上了新的台阶”。杨晓阳在刘永杰工作室主讲《人物慢写写生》课时,针对慢写于中国画造型的一般特点,重点矫正学生普遍存在的素描习惯,从观念上纠偏,强调“线条”在造型中的“核心”价值,由于抓住问题的关键,大多数学生很快就达到教学要求。 杨晓阳为主讲的国家级精品课程“水墨写意人物画写生”和省级精品课程“写意人物画水墨技法”在国画系的教学实践中,首先让学生认识到中国文化在传统绘画中的重要性,通过笔墨体会凝练的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因为“大写意”是一种功夫。像所有的中国功夫一样,大写意的难度需要长期的、终其一生的锤炼和积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只有倾其一生才有可能创造新的“程式”,每个人的“程式”是他全部生命、生活的载体和信息度(深刻的个性)。“大写意”是一种境界,是大写“我意”非“他意”的一种境界,经过“写景-写心-写道”的过程,最终反映的是“天地大道”。古人说“画有定理无定法”,要不拘成法,要根据对现实生活与时代审美要求以及画家的自我意识的表现需要,不断加以探索和创造。 绘画本身是一个过程,构成学生学习生活的一部分,它是一个很好的生命展示途径。为使学生尽快地熟悉课目,他化繁为简,深入浅出,在精品课堂演示人物“造型五步”技法,即“勾勒法、勾皴法、泼墨法、破墨法、积墨法”;启示学生用“十大观察法”,即“以大观小、以小观大、远观近取、近观远取、多面关照、长短并用、目识心记、动静结合、由表察里、以情动物”,等启发式教学方式;强调造型方法,遵循造型五步:写实、概括、取舍、意造、忘形;体味用笔四境:执着、从容、放纵、忘情;琢磨用墨四境:淡墨明丽,中墨苍茫,重墨浑厚,焦墨沉绝。 水墨画在写生的初级阶段,提倡心悟手摹,重复积累,求得笔意连贯,概括简约,气韵生动。过去要求学生素描练到一定的程度对造型有一定的把握,现在强调书法的基础作用、构成意味。其实执笔写意的过程,就是用书法的过程来完成写意画的过程,本科教学就是为这两者的结合打好根基,这是专业特性决定的,也是教学的长期要求。杨晓阳以长短期结合的阶段性施教目标,重点放在当下学生对方法的掌握。杨晓阳要求他的硕士研究生在绘画训练中,对笔墨成因加以概括、提炼、升华,可先在某一点上求得突破,但不急着形成浮表的定式,要精炼笔墨语言。“大写意”是终身的探索过程,也是受益终身的过程,因为“大写意”上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下切现实社会日益提高的审美需求,以和谐宽泛的文化心态去理解阐释中国民族文化的本体意象,在表现方法上讲究用减法、求风格、讲笔墨、塑品味,它能打开学生艺术思想的阀门,从而建立多元立体的艺术思维。 杨晓阳非常注重因材施教,根据个人特性,因人而异。这几年来,他的绘画研究生有的侧重古代工笔仕女、有的擅长现代水墨人物构成,有的以水墨写实入手,也有以写意水墨展开。韩国留学生林香专注水墨写心,感悟中国画的当代表现,其硕士毕业展的自画像系列,笔墨意味贴近了艺术的本质,反映了导师启发心智的高妙。他的众多学生有的创作了国家各级美展上展出并获奖的作品,有的在各地美术团体、教学单位担任重要职务。 杨晓阳总结出本科教学发展过程中要经过几个阶段:基础期(学习与模仿)——成熟期(适应与成熟)——创造期(开拓与升华)。从探索期到成熟期要做好充分准备:心理准备(迎接挑战),思想准备(披荆斩棘),知识准备(厚积薄发),能力准备(蓄势待发)。只有经过这些历练,不断完善自身素质,才能为今后个体的发展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杨晓阳不仅重视本科教学阶段的方法与实践,而且立足于学术的高度,培养了高素质的实践与理论研究人才。作为博士生导师,他不赞成单纯的学术玄谈,而侧重填补世界学术的空白,以丰富的陕西民间美术为资源,在教学中将自己多年对中国文化和中国美术的实践总结,结合中西方文化的视角,深刻体会中国民间美术的写意精神,始终以弘扬中国气质的美术教育为宗旨,指导该学科领域的先进方法论和普遍性。朱尽晖博士论文《陕西炕头石狮艺术研究》,是利用多学科、多层次剖析民间美术的范例。 ○ 笔墨探索 敢为人先 杨晓阳以其创造性的思维,不仅以“破冰”的勇气提出教学创新的新思路,而且以社会知名画家的身份身先士卒,大胆探索,纵横开阖,反复映证,他承载着教学的先行理论,锲而不舍地做前人所不敢做、为前人所不敢为,实践他提出的“大写意”主张。正是以这些学术观点为支撑,坚持不懈进行笔墨本体语言的探索。
综观杨晓阳的绘画风格,画面整体大气,其即兴性、偶然性、不可预见性,可谓之“天纵之作”;其书写性、表现性、无法重复性,显现化境般“天人相合”。他则谦虚地认为艺术的自我表现才刚刚开始。纵观他从写生、主题创作、重彩壁画到目前的水墨写意表现受到学术界的关注,他正循着“绚烂之极,复归平淡”的路径走向明天。 从教育家的角度看杨晓阳“大写意”探索,其中国画表现方式契合了教育的目的性,还具有教学的导向性和教学的前瞻性。在教学中总结的中国特色的造型艺术观,依据中国美术的文化根性、审美形态及其独特的美学体系,是深入研究“大美术”、“大写意”的典型意象的理论。为当代发掘、整合中国美术提供必要的历史依据与借鉴,也为探问、品评典型艺术在中国美术史乃至人类文化史上的地位,打开了思考空间。 从艺术家的角度看杨晓阳“大写意”探索,其笔墨图式源自深厚历史人文的传承性,具有文化的创新性和文化的先验性。对他的笔墨探索,要用多维空间、不同角度去研读。只要了解杨晓阳的成长轨迹,那么对他的艺术取向就不难把握了。他的生活轨迹其实就是写意的轨迹,家学的营养使他有了良好的开端。少年优游,家学鸿蒙,受祖父和父亲为人、治学的浸染,青年泛读先贤文章,大学专注诸子各家,融汇贯通,可谓传统滋养化于血脉之中;而三秦大地、长安古韵,悠远的文明与地气,更使杨晓阳有了雄阔的思维和取之不尽的创作素材,才有今天这般大开大合的气魄与胸襟。在历史的时空隧道与现实的人生舞台,他游走得如此敏捷超然,充满自信。前者是教育养成环境长期形成的超功利、纯学术的修为,是对世界人类终极关怀思想的真切流露,后者是受传统文化熏陶,在笔墨游走中追寻人性的圆满,达致身心和谐极致的精神高度。 国家教学名师杨晓阳以多年来的教学实践,总结性地提出“大美术”、“大美院”、“大写意”理论,是对中国美术教育的贡献,是教学与科研工作突破性拓展的纽带,更是作为全国教学名师教学思想立足的基石,对当代美术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大美术”观以中国文化的身份呈现在世界艺术之林,也必将取得清晰的坐标,具有恒久的竞争力,将对当代中国美术创作带来创造性的推进。
《名师颂》第三卷(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编•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