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杨晓阳是前几年的事。 那一年,大约是辛已重阳吧,天上雁过,林间竹肥,几个自命不凡的长安文人,心仪南山之幽,欲效阮籍之狂,携酒负笈,雀跃般便登上了终南之巅。当其时,古柏风响,峭壁滴翠,俯视长安,则棋盘笼烟。忽一人锐声叫道:"那不是杨君晓阳吗?"云雾开处,只见林荫深处,丹崖奇峰,激流飞湍,几个兴致正浓的学者,率性而为,正在笑谈终南。内有一人,鸡群鹤立,发被风拂,衣被涛卷,似在对同游者指点山走游龙,云飞云翻。我"呀"了一声,心知立于磐石之上,谈笑自若者必乃非常之人,只可惜我当时对画坛知之还少,杨君为谁,对我来说却实在不甚了了。朋友虎目一耸,质问我说:"你知道《黄巢进长安》是谁创作的吗?"我摇摇头。又问:"你知道《丝绸之路》大型壁画是谁绘制的吗?"我又摇摇头。朋友顿足叹息道:"你连这些都不知道,还算个文人吗?那么,我告诉你,你要读懂古长安,就得先读懂终南山;你要了解长安画坛,就得先品读杨晓阳。" 原来杨晓阳是一本书,厚厚的一本线装书。 从终南山归来不久,在一个月白风清的夜晚,我用清茶洗亮的眼睛,便悄悄地打开了杨晓阳这本浸透着灵气,浸透着才情,浸透着不尽长江滚滚来的线装书。 透过缕缕墨香,我首先触摸到的便是杨晓阳艺术历程中的现实主义创作风格。这也就是以《愚公家族》、《黄河的歌》、 《黄巢进长安》为代表的一批主题画。这批主题画,首先是情景和主题的庄严,在庄严中透露出一种平和,这种庄严不是拒人以千里之外,不是严峻,而是以平和的心灵境界在处理大型题材;二是对人物精神状态的刻画,也就是说传神,都已达到了无须作者多说什么就能被观者可视的认知和理解的程度;三是对中国传统笔墨创造的运用,也可以说,在师承关系和 传统与创造之间,杨晓阳是以继承为基础,以创造为主要着笔点的。无论是创作主题还是表现手法,也都有他的独,出心裁,别人不敢为而为之的独到之处。这样才构成了他写实、端庄、凝重·、正气浩然的早期人物画浓郁的现实主义风格。如果没有创造"自我"的这个支撑点,也就没有今天的"长安画派"和"黄土画派"人格魅力、艺术魅力在杨晓阳身上鲜明的体现。 其次,便是以《丝绸之路》、 《生命之歌》为代表的,且为杨晓阳赢来极大声誉,充满浪漫主义情调的大型壁画。这些壁画,构图严谨,色彩绚丽,精细处,细的精微;粗放处,放得有序,从而形成了以不平凡的事件,理想化的人物,奇妙的构思,浓烈的色彩,这一极具艺术冲击力的视角效果。之所以能达到这样的高度,我想这和他的家学渊源,扎实的艺术功底,深厚的文史修养和对西域文化的深入研究是分不开的。因为在他之前,全方位的展现丝绸之路这一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的宏幅巨制,很多画家包括有些大师还没有涉猎过,但胆识过人的杨晓阳问津了,而且出手就不凡。作品中宏大的叙事场面,各具个性特色的芸芸众生,车辚辚、马萧萧的异域风光,或歌或舞或闲适或诗化的生活细节,加之热情奔放的异国情调和浓烈的民俗色彩,都显示出了杨晓阳在抒情,绘景、叙事上出色的才能和圆熟的技巧,并且使他在充分自由地抒发自己的个性与情感的时候,突破了现实主义的框架,而进入了理想化的浪漫主义领域,这是杨晓阳的独具之处,也是他艺术突围过程中的第二度升华。 当我们沉浸在他创造的浪漫主义氛围时,近期的杨晓阳又是一变,这便是他超越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近期创作,这些作品以《关中正午》、《农民工》、《雪域》为代表。我们不妨将其称之为象征主义创作风格。2000年,杨晓阳曾出版了一本大型画册,书名冠之以《告别过去》,单从字面上讲,他是要和过去的自己告别,进入新的探索。但真正地告别过去,我认为杨晓阳还是从2002年的《关中正午》才开始的。为进行这一有益的探索,他萌养笔墨,无意识地开始了三种演化,一是从工笔向写意人物演化;二是从主题画向普通人物演化,也就是说从重大题材向身边的凡人小事演化。三是从现实向非现实演化。其后他的一系列作品就是通过想象出来的事物并在获取了生活中的素材后,进而用象征的手法传达了他笔下的人物想要彻底摆脱人在道德、心理乃至生存环境等方面所受制约的愿望。这愿望和压制它的"现实"抗争,从而形成题材富于幻想,超越写实艺术而揉进了浪漫;构思夸张、离奇、不合常理,甚至像魔术师那样改变了人物的本来面目,如《农民工》的颈部和头部。换言之,也就是抓住某些人物的特点加以夸大或强调,使其荒诞化来加强艺术效果;表现手法则注重民间艺术和原始艺术的神秘色彩,或大笔勾勒,不尚雕琢;或明暗互衬,虚实相间,在于强调主题。这种象征主义的表现方法,也就是说画面语言已经不同于原来意义上的现实,也不再受自然法则、逻辑性和正常思维的约束和支配,但其所产生的艺术效果却非同一般。恰如画龙点睛,使他笔下的人物有如汉魏石雕刀凿斧砍般的力度和质感,也有了高山峻岭般的雄浑和庄严,从而暗和了西部高天厚土的亘古苍凉悲壮之美。在这里,杨晓阳用快感代替的是真实,用象征抗衡的是传统,他要变庄严、崇高为轻松、愉悦;他要把繁忙的时政负担从自己的创作理念中暂时扣除,而对平凡的生活进行饶有兴趣的审美。用梦幻般的形态,通过绘画中难于融合的线的大量营购,皴法的大量渲染,人与物的水乳相融。正其如此,我们才这样认为:告别过去的杨晓阳所要渲泄的是他对生命和自然的关注,所要表达的是他对艺术的探索和追求,所要张扬的是如何续延五千年东方文化精神内涵的深重反思。 对于杨晓阳这本线装书,我是用了足足三个晚上才读完了其中的一部分。其时,寒露正浓,天色将晓。我想,如历史上那些卓有建树的人物一样,毕竟杨晓阳是一个具有政治风度和思想深度的艺术家,要真正读懂他,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好在杨晓阳还年轻,我辈也年轻,将来终南煮酒, 五台对月,围炉品茗,涧边洗砚,还有的是时间。因此,我期待着,期待着这位年轻的美院院长的再度超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