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杨晓阳
我对杨晓阳印象,最强烈的,是他做院长的情景。这本不关乎与我的,竟让我感到了骄傲。很多时候,听人说起杨晓阳,就象传奇故事般生动。以后去美院,即便见不到杨晓阳,也总是提起他的名字与人说。原来那片校园里,杨晓阳的口碑已冠绝时辈,一个生机勃勃的大美院,正是由他开来新局面。
西安美院的先前,可谓衰草萋萋,连牛羊也要赶宋吃草。教学骨干纷纷离去,即便不走的,也有极端抱怨。这种情形,白杨晓阳的接任,开始逆转。他凭深厚的学养、过人的智慧与勇力,大刀阔斧,真正一位横刀立马的将军,披挂阵前,声先夺人。
中国的改革开放,最缺乏人才。成功者往往是那些切切实实的、足踏实地,具有一定品格与人格的探求者与开拓者。几千年文化的影响,志士仁人皆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孟子言:"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十年前,天将治理美院的大任于杨晓阳。他提出大美术、大美院、大写意的美育理论;在教学管理上,诊断时弊、革故鼎新,制定了美院五大功能,推行七项改革,提出未来三大任务及教学管理四字方针及打造一流美院的五个保证;在学术上为美术家找出五个成功因素,教学上提出"三进""三出" "三能"及绘画基础训练的"四学""四写"。总结出中国
写意水墨画的五大技法、中国画十大观察方法。杨晓阳以教育家的气魄,在西安美院的舞台上大展宏图。许多教育观点及教学思想,影响了中国美术教育界对现行体制的重新思考。
杨晓阳的大美术观,是中华大文化背景下的反思。泱泱大国,几千年的人文历史,祖先创建的艺术丰碑,后来者不能只作继承,更应在此基础上研究、创新、普及、发展。艺术家更要走出象牙塔,为社会服务、为大众服务。大美术思想便是在民族博大精神作用下的大境界、大格局。大美院的观点,是杨晓阳根据中国现代化发展速度及社会各行各业对美术的需求而提出的。以往教育精雕细琢、只培养少量专业画家的作法,已不能适应经济文化发展需要,不能全方位地为社会服务。大美院是社会之大的需求。他由此在美术教育界第一个进行生源扩招。对学生提出"画画为了一切"而不是"一切为了画画"的专家思想。这种教育目标的新突破,正是将艺术的分门别类,多元的艺术支流汇聚在一起,凝练打造,培育出精神蓄养俱佳、文化视野宽广的万千学子,使之形成艺术之河流,服务大众、润泽社会的田畈。
大写意最是中国艺术的精髓。我们以往学习西洋画品,却未悟出毕加索说"真正的艺术在中国"的慨叹。随着高科技发展,写实的东西多以照相机、摄影机取代。人的精神品质区别于动物低级生存,应以更高的精神层次作为价值取向。大写意观点是对现行美术教育现状的反思。中国绘画艺术的高品是将所见所闻用意来勾连。古人的哲学思想已使所有的艺术形式,在很早时期,就已摆脱了对自然事物的仿真描摹。而中国50年来的美术教育,却以西洋绘画的素描作基础,一律奉行、毫无差异,这种单一的教学体系,将中国绘画的高级境界无意间隔裂,出现断层,该有多么可悲。杨晓阳便是用教育的方式,呼唤民族艺术高级别的回归。
十年精心打造,西安美院在社会上声名鹊起,教学设备先进,教学环境优美,教师们搬进宽敞的大画室。在全国相继建立的美术分院,壮大了美院的教育力量,加强了社会影响。各地的教学精英们,如良禽择木,纷纷来栖,投奔在杨晓阳的麾下,要为西部美术教育干一番事业。
我原以为,杨晓阳的院长,已使其才华尽挥。案牍之劳与行政琐事,岂在有闲暇之时,挥毫泼墨、去作画家,精力牵制,绘画的画只能不堪了了。但有一日,他送我一本大型画册《告别过去》,我吃一惊,仔细读过,震撼人心之致,可谓学风纯正、技法精当、炉火纯青,观其画品与其人格相一致,气度恢宏的鸿篇巨制,足能显示出一位实力派画家的全然风貌。而凡此成就,他竟然冠名《告别过去》挥手而去,这种气度,如大捷告胜的暂趋平静,一场烽烟只作历史,留去往昔的回顾,面临新的挑战,依是驱使千军万马再战疆场。真正艺术家的姿态,胸有万壑,志在千里。
如今来看杨晓阳的新作,其画风一改往昔,他以为艺术的殉道的精神,极力探索、大胆创新。 《关中正午》画面古拙沧桑,正有中国写意的审美意境。人物面部刀刻斧凿,如石雕般凝重老辣,粗碗、烟袋、茶具,几个细小情节,点出关中人的生活特质,将关中民间情绪、仪态、艰辛人世,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滋味,让大写意道来真实感受。
《农民工》以高超的水墨技巧和局部线条勾勒,人物有虚有实,墨色浓淡交织,在生命的抗争与无奈中模糊定格,却显出群雕般的庄严,是为弱势群体讴歌与呐喊,让我们不由想起,一座城市现代化的基础建设,正是这些劳动大众的血汗筑造。
《雪域》是一部震撼人心之作。一群人或一个家族、一个部落为符号,在朝圣路上,以叩长头的方式,求得来世幸福的过程,用混沌模糊的肢体语言表达了对宗教的极度虔诚,尤其远景中出现似人似云的匍匐行进,则是极高且宽泛的意象,可用多角度来解意,增强了艺术审美的欣赏空间。站在老者前面的女孩,似乎游离于这个虔诚的氛围,她的目光投向观者,在朝圣途中似有困惑、若有所思,祖祖辈辈相同的人生之路,能给她带来什么,这是她的思考,留给读者的更是无尽的回味。整个画面,除去人物造型,留有的空间,被"雪域"命名点染的一片洁白,出现了雪域高原的空旷、沉静、深远的意境,为观者的审美观照留足空间。
《雪域》作品,是杨晓阳提出大写意观点后,身先于卒的探索之作,是杨晓阳用泼墨写意技法最成功的作品之一,也是大写意探索中出现的高品,堪称杨晓阳近期的代表作。而《关中夏日》 《学书图》《面壁图》等近期创作,则是大写意进入一个新的高度后的继续探索。
艺术来源于生活,来自于民间,最终还要为人民大众服务。毛泽东的话语至今还有他的权威性和正确性。把艺术从象牙塔中解放出来,把民间艺术请进艺术殿堂,是杨晓阳多年来的治学观念。他以艺术家和教育家的目光,怀有对民间艺术的尊重,将民间流落几百年、被现代文明抛弃了的拴马桩石雕及民间石刻-万七千余件,尽数收藏到西安美院,可谓一大创举。历史就此还给民间艺术及民间艺人以公正待遇。雕刻的作者都是无名氏的创作,历史没有留下他们的名字,只让"民间"二字来概括,但在中华文化的系脉里, 却显得博大精深,富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民间艺术的勾魂摄魄,是民间心志于山水间的自然由生。艺术家的作用只在于改造发展,原始的情节是在象牙塔里想也想不出的。正因这些,杨晓阳的美术观与其它教育者有了不同新意,他打开象牙塔塔之门,迎接民间艺术加盟。布满操场院落万余件民间石雕作品,在告诫老师学生,艺术之源从这里根生,还要融入民族的血液之中。这种举措使西安美院区别刁:其他美术院校而独立特色。
杨晓阳个人也是-位大收藏家。他独具慧眼,早些年在陕北采风时,发现了颇有艺术价值的民间石雕炕头狮子,从那时起至今,已收藏3600多件,炕头狮子是陕北民间最炽烈的艺术情怀的激情燃烧。而他收藏的汉罐、彩陶、三彩俑、碑贴拓片等,数量惊人、品质不凡,堪称收藏大家。他的收藏, 深怀一种社会责任感,有发掘、抢救、保护意味,是造福社会、利于民族、功在千秋的举措。
我对杨晓阳的名字作解析,三阳聚一,如日中天,形成这阳刚之气,在中华文化的大气场里,他有如此气魄。他为自己制定的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鉴万件宝、画万卷画、育数万人"是生命力极其旺盛的表现,为学子树立了典范。他像一部机器,超负荷的运转,使生命发挥最佳效率,生出灿烂之花。
渐渐地,我对杨晓阳的印象,变为对他人格的敬重。我寓真人与杨晓阳,并不在说他的道意禅境的高深,只说晓阳这个人,真实完整,来不了虚,做不了假,将艺术事业无止境的追索。但我记住了,他是颇具实力的画家,是出色的院长,是大收藏家。人生有此三项事业,相互作用、相互渗透完善,塑造了一个完整的、大气的杨晓阳、一个充满魅力、顶天立地的杨晓阳,以人格的高尚让我们来品读。